[百家讲坛]百家姓(第一部)文字版[1]-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

赛事预告评论54.9K

《百家姓》冯陈褚卫
 讲《百家姓》第一句“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”就花了那么大的篇幅,还只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,可见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。不过,我们必须控制一下了。《百家姓》接下来是“冯陈褚卫,蒋沈韩杨”。
  “冯”。来源:1,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之后,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,西周时,在晋为大夫,晋献公陆续灭了许多小国,毕万的一支被封于冯城,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,称冯姓。史称冯氏正宗,是为河南冯氏。2,出自归姓,为冯简子之后。据《世本》记载,东夷的一支归夷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,后代在陕西大荔建立了冯夷国,经过夏商周三代,被周武王所灭,子孙姓冯。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,即是归姓冯氏。3,其他的一些源头,来源不怎么明白:唐代《元和姓纂》说,冯氏出颍川(郡治今河南许昌)者,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;出上党(今山西长治)者,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;出长乐信都者,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;出京兆(今陕西西安)者,是燕王冯弘的后代;出弘农(今河南灵宝)者,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;出河间(今河北献县东南)者,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。4,不多的改姓。  
  冯姓发源河南。战国末期大将冯亭,任韩国上党守,入赵国,拒秦战死,其宗族分散到今天的山西河北。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,如秦丞相冯去疾、大将军冯劫、。此外,先秦时期,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;而三国以前,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,到了东晋末,长乐信都(今河北冀县)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(今辽宁朝阳)者。到了汉唐时期,冯氏繁衍的很快,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,发展到了现今河南、河北、山西及福建等地。唐末黄巢起义时,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,到宋代分成上杭、漳州、武平等支脉,至宋末元初,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,广东、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,此后,有的又远迁到海外。
  冯姓在今天排名第31,人口约700万,占全国总人口的0.56%。
  “陈”。1,舜帝后裔以国为姓,出自姚姓或妫姓。据《通志‧氏族略》记载,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以后,找到舜的后人妫满,封他在陈(今河南省淮阳县)这个地方,建立了陈国。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,即成为陈姓的由来。2,齐国王子珍的后裔。这一支曾经改田姓,秦灭齐时,田齐王子珍逃到楚国为相,被封为颍川(今河南禹州)侯。自秦汉以来,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,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,是陈姓最大、最重要的支派。3,出于陈国公族后裔。陈国在妫满死后,其子孙以国为氏。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,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,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,亦以国为氏姓陈。4,少数民族陈姓,比如北魏鲜卑族原有侯莫陈氏,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,在汉化改革、定族姓时,于496年改为陈氏。女真族陈氏,主要系女皇族完颜氏所改,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。蒙古族陈氏, 是朱元璋赐给降明蒙古贵族的姓。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: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,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,改为满族陈氏;二是本系满族姓氏,改为陈氏。京族陈氏则为该族大姓。羌族有陈氏。在明成祖时,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。此外,苗族、壮族、黎族、彝族、朝鲜族、白族、高山族、畲族、哈尼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、瑶族等民族中也都有陈氏。
  天下陈姓源出于河南淮阳,当地古今至今有“老陈户”之说。陈姓南迁十分精彩。唐初期、中期,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。669年,朝廷派河东人陈政(胡公满的68世孙)任岭南行军总管,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。667年四月,陈政卒,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,经过九年战争,局势平定后,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,设置了漳州郡。他被后人尊为"开漳圣王",子孙后代被称作"开漳圣王派",成为闽、粤、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。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,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。陈氏入粤,始于南宋。北宋末年,金兵南侵,中原士族大批南迁,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、上杭,至其曾孙二郎、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,后散居大埔、兴宁、长乐、龙川等县。陈氏入台,始于明末。福建同安人陈永华,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,官至东宁总制使,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,设立学校,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。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,陈氏迁台人数很多,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,与林姓共"陈林半天下"之美誉。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,有的成为安南王朝的重臣。其中,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(即陈日),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,历时175年,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。至今,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。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,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。明清以后,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,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。这就不奇怪了:从省别来看,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,并且在台湾、广东、浙江三省,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(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,居本省第二位)。
  陈姓一直标举一种精神,叫“义门精神”,非常值得介绍。唐代中,环公(临海令)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(今天莆田市仙游县),其第五子伯瑄(满公之70世孙),勤奋好学,文采出众。南康马聪与他友善,两人结伴游览庐山。迷恋其风景优美,乃偕其子旺徙居,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。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。德安位居九江之南,两地相距较近,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。这就有了“义门独著,百犬同牢”。据明代嘉靖年间《陈氏兆祥族谱》记载:“唐大顺元年(890年)……旌表孝悌,标揭门闾,于是陈氏特立义门”。自“义门”陈氏初创,至宋朝开宝年间,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。至宋天圣四年(1028年)已达到3700余口。族人济济一堂,同灶以食,合田而耕,童叟无欺,老幼齐心,强弱安处,不存芥蒂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,纵越300多番春秋,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。宋仁宗曾为之赞道:“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,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。” 宋嘉佑七年(1062年),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,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,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。经朝中的文彦博、包拯等大臣合议,宋仁宗准奏,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。是年七月,由宋仁宗御赐编号,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,将陈氏分流至江西、河南、浙江、湖北、广西、江苏、广东、福建、山东、上海、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,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,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。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,家家门口都挂起“义门”灯笼。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,热心谱事。明弘治九年(1496年)始修谱,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。宗谱冠以“众仙同来庆祝,共唱霓裳之歌”。陈独秀、陈立夫、陈果夫、陈云、陈毅、陈赓、陈诚都是江州“义门陈氏”之后。
  陈姓居当今姓氏排行第5位,总人口约5800万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.63%。
  “褚”。褚姓起源相对就不那么复杂了。出自子姓。1,出自春秋时褚师之后,以官名为氏。

  据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官为氏》云:“本自殷(商)后人宋恭公子瑕食采于褚,其德可师,号曰褚师,因而命氏。” 春秋时,宋、卫、郑等国都设有褚师之官,称作市令,主管集市贸易。那时有以官为姓的做法,褚师官的子孙后代,往往就姓褚师。后省师字改为姓褚,称为褚氏。 2,出自周代有褚地,以地名为氏。《姓氏考略》上所说的“古有褚地,居者以为氏”。到目前为止,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、冒姓的文字记载,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。褚姓出自河南,这是可以肯定的。后来慢慢地繁衍到各地。
  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,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,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,出人才的比例实在不低。过去褚姓祠堂里经常有对联“经学博士补史记,书法名家序雁塔”,上联讲的是西汉经学家褚少孙,沛人,官至博士,鲁诗有褚氏之学。他曾增补过司马迁的《史记》;下联讲的是唐初大臣、书法家褚遂良(596-658或659),字登善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一作阳翟(今河南禹县)人。博涉文史,尤工书法。太宗时,官至中书令。高宗即位,封河南郡公,任尚书右仆射。也称“褚河南”。其书法继二王(羲之,献之)、欧(阳询)、虞(世南)以后,别开生面。晚年正书丰艳流畅,变化多姿,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。后人把他与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。
  褚姓在今天排行225位,总人口约36万,占全国人口的0.029%。江浙与渤海湾比较集中。
 “卫”。卫姓源自这么几个源头。1,出自姬姓,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(今河南省淇县),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,建立了卫国。到春秋战国时,卫国被秦国兼并。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。2,出自姚姓。说是很古的时候有姚姓卫国,后代姓卫。3,改姓,特别是郑改卫,据《史记》,名将卫青本姓郑。还有李改卫的,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。4,鲜卑族有卫姓。据《后燕录》载,昌黎(今河南省昌黎县)鲜卑为卫姓。
  卫姓起源于河南,秦时,进入今河北北部。汉晋时期,卫姓已经在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四川、江苏都有分布了,河南陈留、山西河东两支最为重要。唐以后更是广泛分布。
  卫也不是大姓,但是出人才不少。过去卫姓老祠堂里往往有这样的对联:“两青御外侮,七出立大功”,上联典指汉朝卫青七击匈奴事,下联典指明朝卫青防倭十余年有功,立祠以祀。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美男子帅哥也姓卫。这就是有名的典故“看杀卫玠”。卫玠就是西晋书法家卫瓘的孙子,表字叔宝。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,坐着羊车行在街上,洛阳居民倾城而出,夹道观看小璧人。屡经丧乱,来到东晋都城建业。江东人士听说他来了,人山人海地围观,挤得卫玠举步艰难。这么一累,居然把美男子给累死了。关于卫玠的美,《晋书》里用词有“明珠”,“玉润”等等,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。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。可这玉人特爱开口。爹妈怕他太累影响身体健康,限制儿子说话。当然,还有个说法,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,见大将军王敦,因有谢鲲(幼舆)在坐,彻夜畅谈,结果累得一病不起。这两种说法都见于《世说新语》。
  今天卫姓排行第187位,人口约55万,占全国总人口的0.044%。 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upcoming/1010.html 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upcoming/1010.html
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