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百家讲坛]百家姓(第一部)文字版[4]-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

赛事预告

【《百家姓》俞任袁柳】
  接着我们要讲的四个姓是“俞任袁柳”。
  俞姓。俞姓。源出有四:1、出自黄帝臣跗之后,以物事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和《史记》等所载,黄帝时有名医跗,其医术高超,精于脉经,古“俞”字与“腧”字相通,又腧为“脉之所注”,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,故称俞跗,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,即以物事为姓,称为俞氏。2、出自春秋时郑国、楚国公族有俞氏。据《路史》所,春秋时郑国公族有洩堵俞弥。3、出自他族改姓:① 清满洲人姓,出沈阳、辽阳、章罗等地,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。② 今彝、土家、回、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。4、出自商朝俞族。
  俞姓得姓很早,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,即便如此,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。仅有的几人是: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、东汉时期原为于阗(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)王,后为骊归王的俞林、东晋成帝时宣城(今属安徽省)人俞纵以及南朝宋(建都今南京)人俞佥。虽无几人,却足以表明,隋唐以前,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,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,进入江东(至于俞林,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)。唐代武则天时,荆州江陵(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)人俞文俊斗胆进言,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,是因武则天“女主居阳位”之故。此言激怒了武则天,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。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。因此,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,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。根据《郡望百家姓》及《姓氏考略》等所载,俞姓地望分布有四,这些资料表明,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,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北等省,人丁兴旺,族大人众。进入宋代以后,俞姓突然光芒四射,多为今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苏、江西人,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。明初,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天津等地。明清之际,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,但散居之地渐多。如今,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,尤以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等省多此姓,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。
  一般都以为俞姓始祖是俞跗。他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。他曾跟神农尝百草,熟知各种药草性能,懂得使用“割皮解肌,洗涤五脏”的现代外科技术,被视为神医。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,黄帝请他去治疗,但等他赶去时,禺阳已气若游丝。黄帝十分疼爱此子,禁不住悲从中来,跗即剖开禺阳之腹,将其内脏清洗干净,使禺阳起死回生。事后有人问他:“快死的人了,你剖开他肚子,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?”他说:“当医生的首要条件,就是忘掉自己,只有忘掉自己,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。”由于他医术高超,不管多么严重的病,他都能使其痊愈,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,俞愈同音,后来又称俞跗,其后遵从民意,即以俞为姓,奉俞跗为得姓始祖。《史记》“扁鹊传”,就曾经提到他。
  历史上,当然也有很多典故和俞姓有关。比如,“绝弦”这个典故出自于《吕氏春秋.本味》。相传春秋时,楚国有位技艺精良的乐师名叫俞伯牙,他弹奏的琴声非常悦耳动听。 有一次俞伯牙手抚琴弦,用歌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。钟子期听后,高兴地大声赞叹道:“善哉乎!鼓琴,巍巍乎若泰山。”俞伯牙又变化了琴声,用琴声表达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。钟子期又说:“善哉乎!鼓琴,汤汤乎若流水。”两人一见如故,从此引为知己。一天,俞伯牙和钟子期来到泰山脚下游玩,突然天公不作美,下起倾盆大雨,两人只好到岩石下避雨。面对着灰暗的天空,俞伯牙心情非常压抑,联想到自己的功名未就,便拿起琴弹奏起来。先弹霖雨之曲,后来又奏山崩之音,曲子弹完后,钟子期就说他所弹琴之意。俞伯牙叹息地对钟子期说:“你完全能听出我的心意,想像出我心中所思之物,真不愧是我的知音呀!”后来,钟子期不幸去世,俞伯牙悲痛万分,他认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弹琴了,于是他扯断琴弦,发誓终生不再弹琴。后来,人们用“绝弦”表示失去知音的意思。唐代崔珏的《哭李商隐》里就有这个典故:“良马因足无主婉,旧交心为绝弦哀。”
  还有一个可能大家不怎么熟悉,也很值得介绍:俞安性与约法五章。1614年(明万历四十二年),两广总督张鸣岗檄令澳门葡萄牙人驱逐日本滞澳居民出海,并上疏明廷加强对澳门的管制,获得批准。于是明廷设参将于中路雍陌营,调千人戍守。当时执行驱逐居澳日人出海命令的是海道副使俞安性。俞安性在驱逐居澳日人之后,又对澳门葡萄牙人约法五章,而且勒石永禁。第一、禁畜养倭奴。凡新旧澳商,敢有仍前畜养倭奴,顺搭洋船贸易者,许当年历事之人前报严拿,处以军法;若不举,一并重治。第二、禁买人口。凡新旧夷商,不许收买唐人子女,倘有故违,举觉而占吝不法者,按名究追,仍治以罪。第三、禁兵船编饷。凡番船至澳,许即进港,听候丈抽。如有漂泊大调环、马骝洲等处外洋,即系奸刁,定将本船人货焚戮。第四、禁接买私货。凡夷趁买货物,俱赴省城,公卖输饷。如有奸徒,潜运到澳与夷,执送提调司报道;将所获之货,尽行给赏首报者,船器没官。敢有违禁接买,一并究治。第五、禁擅自兴作。凡澳中夷寮,除前已落成,遇有坏烂,准照旧式修葺。此后敢有新建房屋,添造亭舍,擅兴一土一木,定行拆毁焚烧,仍加重罪。   
  另外需要介绍的还有俞源古村落。武义县俞源村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村落,这个村的太极星象等神秘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,引发了国内外专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。俞源村距武义县城20公里,现有农户700多户,2000多人口,是目前全国较大的俞姓氏聚居地。据《俞氏宗谱》记载,明清两代,该村出过尚书、大夫、进士、抚台、知县、举人等260人,村人读书成风,历代书香不绝。有人说走进俞源就如进入人类历史文明的大观园,它的一砖一石都极富人文色彩,每一条古巷、每一幢古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。据初步统计,俞源村古代民居395栋,构成了50多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。今天俞源人津津乐道地传诵着有关刘伯温的传奇故事。传奇之一是“七星神塘”。相传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了七口水塘,分别位于村内的上菜园、大菜园、六峰堂、水碓塘边、下田、上泉、下泉。村里的老年人说这七口塘是神塘,填塘肯定要招来灾祸。20世纪40年代初,外出谋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,在修缮房屋时,俞祖芳不听老人的劝阻,决意要填掉紧靠房屋的一口水塘,结果正屋山墙突然倒塌,俞祖芳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,重又把塘挖了出来,从此完好至今。1997年,村民俞步升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勘察,发现七口塘按北斗七星阵排列,从而揭开了七星神塘的神秘面纱。   
  俞姓排名当代第119位,人口140万,越占汉族人口的0.12%。
 任姓。任姓来源有六。1、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,其得姓者十四人,为十二姓: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苟、僖、姞、儇、依。其中被赐以任姓者,其后裔就以任为姓。然而,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,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,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。任姓的所出,众说纷纭。因任姓起源甚早,且均属传说,莫衷一是的情形,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。一为源自黄帝,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。在《辞海》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:“任姓之任,与任国之任,子孙皆以任为氏。”数千年来的任姓,有黄帝的后裔,也有伏羲的后裔,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,有的是以国为氏。归根究底,所获的结论是:“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。”但在习惯上,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、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。 2、由远古妊姓衍传。与女性妊娠有关,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。3、出自风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,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:为风姓之国,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,其后子孙以国为氏。4、其他改姓而来。如元代王信之子宣,为避难改姓任,其后代亦称任氏。5、少数民族改姓而来。据《魏书》所载,巴(即板木盾族)夷帅有任姓;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、明代哈尼族有任姓;今瑶、回、满、蒙、土家、羌、水等民族均有此姓。   
  先秦时期,任姓主要活动于山东、河南、湖北地区。秦汉时,任姓已扩散到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据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载,秦始皇时置南海郡,治所在番禺县(今广州),有南海尉任嚣,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。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、河南的许多地方,同时,今江苏、浙江、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。三国两晋时,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,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。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,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,形成了以西部川陇、中部豫鄂、东部齐鲁为中心的三块任姓聚集区。宋元明600年,任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,反而减少了。主要分布于北方的任姓,长期战乱使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。明朝时期,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山东、浙江、四川四省,其次分布于江苏、河北、陕西、河南。宋元明期间,任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地区向东南、向西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山西、西部四川、东部山东、东南江浙四块任姓人口聚集地区。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。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。大约自清代始,闽、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,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,并建立有宗亲组织。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,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%。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、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。在近600年期间,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、华北强劲地回迁。
  任姓氏古老的大姓,历代与任姓有关的名人故事是在太多了。比如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齐,比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的任安,等等等等。我们就从一个堂号说起吧。水薤(音谢)堂是非常著名的任姓堂号。这个堂号和东汉名士任棠有关。任棠,生卒年不详,上邽(今甘肃省天水市)人。他学问很大,不愿出仕为官,就在家教书为生,是当时著名隐士。既然是名士,地方上的官员免不了前来来拜访。面对殷勤前来的父母官,任棠却常常避而不见。东汉时,天水郡改称汉阳。不久,新任汉阳太守庞参到任,依例前去拜访老者以及贤者,任棠自然在此之列。庞参是河南缑氏人,他文武兼备、谋虑深远,年少时被推举为孝廉,出任左校令。当时边患频繁,他主张屯边备战,行休养生息之道,减轻赋税以待养精蓄锐,可谓忧国之士。另外,他为官正直,处事干练,声誉甚佳。不过,庞参在任棠这里,并没有受到什么欢迎。庞参到时,任棠正在家等候。见到新的太守,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说话,只是把从地里刚拔出的一颗薤摆到桌子上,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,随后抱着小孙子跪在堂前。庞参就被这样晾在一边。随同庞参而来的主簿十分恼火,连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,竟敢怠慢太守。明理通达的庞参却挥手制止,他瞅瞅这桌上地下的两样东西,又看着堂前任棠,沉思良久,终于悟出了任棠的用意。他回头对随去的属员说:任棠这是在教导我: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个清官;拔一株薤,是希望我能铲除欺压百姓的豪强;他抱着孙儿长跪在堂前,是希望我能够爱惜民力,抚恤老弱病幼。他,不愧是贤人啊。既然悟出来了,庞参就欣然拜谢而去。随后,庞参在汉阳太守任上,抑强扶弱,实施惠政,发展生产,很得民心。后人就由任棠和庞参的这次交往,概括出两个成语:拔薤诛茅,置水之情。前者意为:居官应刚直不阿,敢于诛除强暴;后者意为:陈述民间疾苦,希望当权者廉洁自持,体察民情。由是,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庞参广兴仁政之事成为了一段佳话,留下了“任棠水”之名,为人称颂,这是见于《后汉书-庞参传》的。后世任姓族人就以“水薤”为堂号来纪念这位任姓先人。   
  当代任姓排在第59位,人口约420万,约占全国人口的0.34%。
 袁姓。1、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,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。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,因生在姚墟(今山东菏泽东北)而得姚姓。他又曾住在妫汭河(今山东永济南),所以后代又有妫姓。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(建都于宛丘——今河南淮阳)的陈胡满,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,字伯爰,其孙涛涂,以祖父的字命氏,称爰氏,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。由于当时"爰"字和"袁、辕、榬、溒、援"等字音同,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,"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"。史称袁氏正宗,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。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,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,出自陈郡、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,隋唐以前,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。明、清之际,袁姓已遍及全国。2、出自轩辕黄帝,轩辕以土德得天下。轩辕氏,又称玄袁氏,为少典氏之子,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,驾车周流天下,故而称轩辕氏。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,轩辕氏起兵革炎帝,以车帐相结为营,因是轩辕氏发明,世称"行辕"。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(郑州或开封),所居之地,有以辕为名之邑,后称为袁邑。上古时"爰"字和"袁、辕、榬、溒、援"等字音同意同,轩辕氏革炎成功,代炎帝而当天子,号黄帝。其后裔以邑为氏,世代相传姓袁。后衍迁河北,这就是河北袁氏。3、出自古代少数民族。比如高车之种有六:狄氏、袁(韦)纥氏等等。又有十二姓,十一曰乞袁氏。"六种之袁纥氏,实乃回纥部族。第十一姓乞袁氏,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"乞颜氏",或称"乞引氏"。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,随后人以袁为姓。4,改姓,比如明朝崇祯年间,山东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,收养了几百个弃儿,灾荒过后,交回百姓,但都改姓袁了。5,今天的满、蒙、回、土家、彝、瑶、白、朝鲜族都有袁姓。
 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,其发展中心为陈郡,尤其是汝南。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。由于战乱、官职调迁等原因,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,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(今江苏徐州),还有一支徙居河东(今山西永济西南);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(今属河北);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、淮间,有一支居住在襄阳;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(今陕西西安),又有一支徙居华阴。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(今福建建瓯),说明南宋以前,已有袁氏徙居福建。据《袁氏族谱》记载,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,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,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,其后裔分居兴宁、梅县、惠阳等地。总之,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,世居阳夏,至西汉时,其子孙世代为官,地位显赫,成为当地一大望族,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,该地晋代属陈留,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。此后,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,他们都以‘陈留”为其堂号,至东汉,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。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,汝南袁氏后裔,因仕途、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,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,经过不断的繁衍、发展,成为当时望族,形成了彭城、京兆、东光、太原、华阴、襄阳、濮阳、宜春等郡望。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,至宋时,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,其中以浙江、江苏、江西分布最多,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,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,明、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,在广西、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,袁为大姓。在北方,河南、河北是袁姓聚居地;南方,袁姓人口在四川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。总体而言,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。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,袁姓居第94位,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,主要聚居在台北、新竹、南投、嘉义、台南等地。在国外,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;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日本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。
  袁姓名人太多了,我就介绍一个大家不怎么熟悉的。袁天罡,唐初益州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。善风鉴,累验不爽,曾仕于隋,为盐官令。唐时,为火山令。著有《六壬课》《五行相书》《推背图》《袁天罡称骨歌》等。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。在洛阳曾给杜淹、王珪、韦挺三人相面,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;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;韦挺面相如虎,将出任武官。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,届时大家还会见面。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,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;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,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。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,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,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。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“公等终且贵”,最后都要官至三品,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。到唐太宗贞观初年,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,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,并问他:“古有君平(汉朝严君平,术数大师),今朕得卿,何如?”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,臣要比他强得多!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、马周等人看相,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。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,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,来此做客,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:“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,必生贵子。”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,让他相面,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:“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,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。”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、武元爽:“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,将来官可至三品。”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,袁天纲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,脱口说道:“这位公子神色奥妙,前途不可限量。请抱着他走动走动,我再仔细相命。”袁天纲看了会儿,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,大吃一惊道:“龙睛凤颈,贵人中之最贵者。”袁天纲再从侧面看,又惊讶道:“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?若是女孩,就不可预测,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!”
  再讲一个“袁凯装疯避祸”。袁凯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,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录应处决的囚犯,让袁凯送给皇太子审核。皇太子将名单删减了不少,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,就问袁凯:“朕与太子哪个正确?”袁凯一听此话,大费周折,双方都得罪不起,弄不好就要掉脑袋。急切之间,他巧妙对答:“陛下对囚犯处以极刑,从法律上说是正确的。而太子宽宥罪犯,说明太子心地仁慈。”朱元璋平常对人猜忌多疑,苛暴寡恩,一听此话,认为他在耍滑头。就把他关进监狱,随后又宽宥之。但是每逢早朝,朱元璋一见袁凯总要说“这是个滑头”。伴君如伴虎,袁凯深知朱元璋秉性;凶残狠毒,许多功臣良将都被他诛杀,一定大事不妙,恐怕大祸临头。在一次早朝时,袁凯诡称中风,仆倒在地不起。同僚们慌作一团,朱元璋冷冷地说:“他既然中风了,就一定失去知觉。让我试试,看他是否假装。”命侍从用铁钻钻他,袁凯忍住痛,像死人般一动也不动。朱元璋这才相信,把他逐出朝廷,赶回家中。袁凯回乡后,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,就装起疯来,用铁索锁住自己的脖颈,毁坏自己的形体。他还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砂糖搅拌后,从竹筒里挤出来,状似猪狗拉下的粪便,暗地里用布撒在篱笆脚下和水边,故意让人看见他爬着去取来吃。后来朱元璋常念叨他,派人到他家去,起用他为本郡的儒学教授,在乡饮酒礼上被尊为上宾。袁凯瞪着眼睛,注目细看使者,唱起了小曲。使者回报皇上,朱元璋这才认为袁凯真的疯了。   
  袁林也很值得介绍,也称袁公林,位于安阳洹水北岸之太平庄,南临洹水,北望韩陵,东接御道,西依京广。是袁世凯的墓地所在。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,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,为内包水泥,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。照壁、牌楼、碑亭、东西配殿、景仁堂、墓台等建筑,以神道为中轴,分布其间,布局严谨、错落有致,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,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,形成了中西合璧、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。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。
  袁姓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6位(一说37位),人口约有700万(或约620万),占全国总人口的0.54%(或0.49%)。
  柳姓。1、出自「姬」姓,据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所载,春秋时,鲁孝公之后有展禽,曾任鲁国士师(相当于狱官),封邑在柳下。死后谥号为「惠」。其后有「柳」氏。2、出自芈姓,为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,以都城名为氏。3、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中柳姓 ,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,即柳敬亭是也,又有柳如是,本杨姓。 另满、蒙、彝、苗、水等族均有柳姓。
  柳姓发源于今河南北部。鲁国灭后,有迁居楚国者。六国灭后,又有入今山西境内者,并渐渐出现在河东。唐以前,柳姓已经到了今天的四川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唐后,柳姓盛于南方,并广为分布。明代,柳姓也是大槐树移民之一。清朝开始,闽粤柳姓有赴台湾与海外者。
  像其他姓氏一样,柳姓代有人才。柳下惠,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孙,西周初年,伯禽代父就封,为第一代鲁公,下传至春秋鲁孝公时,生有一子叫展,展之孙无骇以王父字为氏,始姓展。无骇生子展禽,名获,字禽或季,鲁国大夫,曾掌管刑狱,食邑于柳下。据说他夜宿郭门,有女子来同宿,恐其冻死,坐之于怀,至晓不为乱。展禽死后,因其有坐怀不乱之美德,故谥曰“惠”,史称“柳下惠”。(《淮南子》 说展禽门前种有很多棵柳树,由于他讲究惠德而被人称之为“柳下惠”)。孟子赞之为“圣之和”者。
  我们现在经常祝福别人“安康”,据说,这也和柳姓有关。柳冕秀才忌讳很多。应举时,周围的人和他说话时,谁要是说个“落”字同音的字,他就会生气地大声作责。仆人误犯,往往挨他的打。因为“乐”字与“落”谐音,他就常把“安乐”说成“安康”。后来,当他听到发榜的消息,立即派仆人去打听。一会儿,仆人回来了。柳冕问:“我中了吗?”仆入应道:“秀才康了。”
  我特别要给大家推荐山西晋城的柳氏民居,是柳宗元后人的聚居地,保存极好,非常值得去一看。
  柳姓今天排在第133位,约114万人,占全国人口0.091%。 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hula8.net/upcoming/1019.html

我们大家共同的家,
保持健康持续运行,

非常需要您的爱心赞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