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录片《波士顿市政厅》City Hall在线观看_又名: Boston City Hall豆瓣评分8.1

sc纪录片《波士顿市政厅》City Hall在线观看_又名: Boston City Hall豆瓣评分8.1已关闭评论1K

波士顿市政厅 City Hall (2020)又名: Boston City Hall

导演: 弗雷德里克·怀斯曼
编剧弗雷德里克·怀斯曼
主演Marty Walsh
类型: 纪录片
制片国家/地区: 美国
语言: 英语
上映日期: 2020-09-08(威尼斯电影节) /
2020-09-14(多伦多电影节)
片长: 275分钟
又名: Boston City Hall

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波士顿市政厅的剧情简介 · · · · · ·

90岁高龄的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·怀斯曼透露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关于波士顿市政厅的,具体的内容目前不想过多谈及,因为他对于自己正在拍摄的作品总是希望保持神秘,不过他提到目前剪辑工作已经完成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豆瓣网友文森特九六:叹为观止。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,进而拓展至地区、社会、国体、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。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,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、理解和移情,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。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,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,而这个答案,又似乎并不遥远,甚至从未离开。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,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,随着川普的倒台,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,谨慎而坚定的呼吁,提醒,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纪录片超人

怀斯曼的地位不必多说,威尼斯和奥斯卡两个重量级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足以说明他的分量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1930年生于波士顿,怀斯曼上过耶鲁,参过军,当过教授,做过律师。在偶然接触电影工作的几年后,他带着处女作《提提卡失序记事》踏入纪录片界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惊人的创作生涯由此开启——从1967年起,怀斯曼几乎每年拍摄一部纪录片,每天工作10-12小时。直到本次新作《波士顿市政厅》,怀斯曼已经90岁高龄,仍坚持亲自担任导演、制片、剪辑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如此高产高质,堪称纪录片界的Super Man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波士顿市政厅:后特朗普时代的政治预言

作者:镭射火罐印儿(来自豆瓣)(本文首发于《南方人物周刊》第660期)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1月才刚过去十几天,社会撕裂与混乱不堪就与美利坚一同跨入了新年。1月6日,数以百计的特朗普支持者强行闯入国会大厦,试图推翻大选结果。本该为总统选举画上句号的一天,却成为美国社会分裂的又一个高点。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dipan/movie-dipan/44062.html

此时此刻,没有哪部影片能比《波士顿市政厅》更合时宜。

刚在元旦度过91岁生日的弗雷德里克· 怀斯曼(Frederick Wiseman)在长达275分钟的新作中,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以波士顿市政厅为起点的美国画卷——关于市长、政府运作、民主的细节与困境。

这部被法国《电影手册》列为“2020年度十佳影片”之首的纪录片,拍摄于2018年秋和2019年冬,如同一颗时间胶囊,更像是部政治预言。

看不见的特朗普,看得见的沃尔什
2021年1月8日,刚被国会确认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的拜登发表讲话,提名现任波士顿市长马丁·沃尔什出任劳工部长。

没有多少人听说过马丁·沃尔什,但你可以在《波士顿市政厅》中毫不费力地找到他。怀斯曼的作品序列中,往往鲜少专注于某一特定人物。然而,高频出现的沃尔什俨然一派主角姿态贯穿影片始终,很难不令人想到《大同》中的耿彦波市长。

身材高大的沃尔什,出生于波士顿南部多切斯特的一户工人家庭。有趣的是,自1930年以来,波士顿的每位市长都是爱尔兰天主教徒,只有沃尔什的前任托马斯·梅尼诺例外。沃尔什从建筑工地起家,一步步做到工会领导,之后加入民主党开始政治生涯。

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的第二年(2014年),沃尔什当选为波士顿市长。可以说,沃尔什就是后爆炸时代波士顿城市复兴的门脸,带着自下而上的反思与希望。

镜头前的沃尔什努力勤奋,在各个坐标释放着浓浓的善意:在感恩节的慈善活动中亲自下厨,与狂热的球迷一起庆祝红袜队的胜利,坦率表示“市政厅老年人服务热线不常使用,请直接致电我的团队”……甚至,倾听退伍军人的故事后,他没有喊口号说大词,反而自爆脆弱与痛苦——讲述重度酒瘾的自己参与戒酒的挣扎史。

金句不断的沃尔什,以一种和蔼可亲的公仆形象与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。他似乎发自内心地相信:市政府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信仰罗马天主教,也很有可能源于抗癌经历——少时的他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。

“奥巴马执政时,我们习惯去白宫”“我们尚未与华盛顿做到一致”……热情直率又有点愤世嫉俗的沃尔什,已然成为了影片中的“反特朗普”元素,在美国历史上最为疯狂的年月仍旧渴望创造正向的变化。

沃尔什倡导多元性,关注移民权利、性别平等、气候变化,与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存在鸿沟。在与拉美裔选民举行的会议上,沃尔什更是直截了当批评特朗普的种族主义,并回忆起长辈作为爱尔兰裔遭受的偏见与不公平待遇。

即便沃尔什及其团队满怀真诚甚至有时用力过猛,生活中也不总是充满彩虹和阳光,一如波士顿最可爱的秋天却也最为短暂。善意、真诚与同理心都有其局限性,尤其身处一个用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严重问题的系统之中。

影片中沃尔什缺席的片段,往往都存在棘手的问题——一方面作为市长,沃尔什分身乏术,不可能事必躬亲;另一方面,也标志着特朗普给美国社会造成的阴影挥之不去。这也说明,怀斯曼拍摄的并非民主党人宣传片,沃尔什不是影片的“主角”,只是政府的一个标志——成功与失败的几率一样频繁。

最令人伤感的片段之一,就发生在沃尔什的视野之外。害虫防治人员打开橱柜发现老鼠时,退伍军人开始讲述——除了住在潮湿漏水、老鼠出没的公寓中,自己还深受独居、健康状况差、被亲人驱逐之苦。絮絮叨叨的独白,逐渐凝结成孤独、悲伤、微弱、自省的个人史诗:“我的精神崩溃了。”

独居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。影片内外,疫情、鼠患、失业、无家可归、心灵创伤,以及特朗普政府造成的社会分歧与种族隔阂,依旧困扰着当今无数美国人。

民主的细节,系统的困境
影片开场,伴着救护车的鸣笛,五颜六色的秋叶簇拥着造型不一的建筑几何体,似乎在证明这座“第一城”的多元属性。摩天大厦的玻璃幕墙上,映衬着波士顿市政厅。这座自诞生前就受到争议的“粗野主义建筑”,作为民主的表征,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影响着无数波士顿人的一生。

紧接着,镜头对准了大楼某间忙碌的办公室——不同肤色的311连线员,正在忙着处理五花八门的问题:火警、食品税、信号灯、道路维护、救助流浪动物,甚至房东和房客的矛盾(房东强行断电)。作为沃尔什上任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务项目,“311热线”正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,呈现着日常生活的复杂性,平衡着此消彼长的需求感。

之后的四个半小时里,影片出现了救济站、垃圾处理、登记同性婚姻、申诉交通罚单、检查房屋安全设施等工作,以及关于财政预算、少数族裔、教育平等、就业政策、公平住房、女性企业家、环境气候法案等数场各种形式的会议。

正是这些乍看琐碎平常的工作,听似冗长无聊的会议,犹如齿轮与流水线,构成了抽象的“市政厅”及其代表的“政府”与“民主”。反之,我们也可以把一通热线电话,当作实践民主的最小单位。

影片结尾,此起彼伏的311热线电话与开头呼应。黑色屏幕滚动着字幕,接线员记录的问题却余音绕梁:“一只鹰眼睛有问题,举止不正常——在街上吃鸽子而不是带着食物飞……周围很多人看着,但是鹰似乎飞不走……”值得玩味的是,“鹰”与“鸽”正是美国与和平的象征。虽然在北美老鹰猎食鸽子并不罕见,但怀斯曼把患了眼疾的鹰放在这里,显然有着自己的用意。

回到影片中的高潮——在退伍军人节的活动中,嘉宾分享着自己参与二战、越南战争、阿富汗战争、伊拉克战争的经历。而活动举办地法尼尔厅正是宣传美国独立、脱离英国的地方,象征着美国的起源。而墙上以乔治·华盛顿为代表的绘画作品诉说着美国建国史,也很难不勾起对战争的回忆。

在怀斯曼看来,战争是政府职能的缺失造成的。在一个健全的社会,公民和政府应该商定社会契约,政府再去思考如何履行社会契约。如果没有社会契约,或者任何一方不尊重契约,一切都会变得混乱,暴力也会无处不在。当权威失职到国际层面,势必招致更大规模的“战争”。

不过,即便老鹰有疾,影片中的市长及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仍旧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,以此维系政府的正常运行,带着理想主义色彩,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浪漫。

所幸,怀斯曼对公共事务的敏锐与幽默,很快就能消解这种乐观过头的氛围。影片中,最具冲突性的片段莫过于,在多切斯特的一个社区会议上,亚裔商人连同工作人员以经济利益为由,向佛得角移民占42%人口的社区居民宣布开设大麻店的预案。

然而,社区居民却对交通、安全和犯罪率忧心忡忡。双方辩论了数个回合之后,台上的商人与工作人员陷入沉默。而这,或许才是对话的真正开始。

一名戴着头巾的妇女表现亮眼,寥寥数语便点出了系统的困境:“你们开会的目的究竟是征求公众意见还是纯粹通知宣布?”“谈话之后,我们发泄、哭泣、大笑,然后呢?然后会发生什么?”

剖析机构,解构民主
《波士顿市政厅》延续着怀斯曼的纯观察式拍摄传统:零采访、无旁白、极少配乐——哪怕波士顿交响乐团名扬世界,即便这一次怀斯曼回到家乡。

半个世纪以来,对机构充满浓厚兴趣的怀斯曼走遍美国17个州和多个国家,创作了42部纪录片。其中只有三部是在家乡马萨诸塞州拍摄的——处女作《提提卡失序记事》(1967)、《临终》(1989)、新作《波士顿市政厅》。

从《提提卡失序记事》到《波士顿市政厅》,怀斯曼在解剖机构肌理的同时,也在孜孜不倦地解构着民主与权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《波士顿市政厅》中涉及的公共议题多达二十余个,其中不乏怀斯曼长期关注的议题。

我们能在这部“集大成者”中看到过往作品的影子,比如:《廉价公屋》(1997)《法律与秩序》(1970)《高中》(1968)……而当这些并不陌生的议题,重置于2018到2019年这座财政预算超过30亿美元的大都市,巨大的人潮与权力的流动变得更为明晰,如同一部厚实的城市指南,标记着穴位与经络。

怀斯曼选择家乡作为拍摄地并非刻意为之,然而波士顿本身的意义,也令这部作品锦上添花。正如沃尔什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:“我知道波士顿不会解决整个美国的问题,但只要从一个城市开始,就够了。”

作为美国历史文化中心,波士顿曾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风口浪尖,“波士顿倾茶事件”和“独立战争第一枪”都与这座城市有关,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走向自由的这段历史已被镌刻在“自由之路 ”(Boston Freedom Trail)上。

当镜头如微风般拂过城市的大街小巷,自由之路上的景点也频频亮相——公园、教堂、墓地、博物馆、昆西市场,以及最具标志性的邦克山纪念碑。它们连同波士顿的海港、红色砖瓦楼、摩天玻璃大厦,一同塑造着波士顿的精神气质。

对怀斯曼而言,拍摄纪录片就是处理诗歌与文学的过程。这些在市政工作之间出现的波士顿市景空境——犹如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格与回车,控制着影片的节奏与呼吸,令凝固的机构有了流动的意味;同时,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切换凸显了:口号与行动的距离、野心勃勃的计划与实际情况的落差。

电影之外,2015年沃尔什提出Imagine Boston 2030(畅想波士顿2030)。当时,波士顿有意竞争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,很多人认为这份规划能够改变城市面貌,然而现实与设想大相径庭。

影片中,环卫工人清理街道垃圾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。三张看起来难以处理的旧床垫和一个需要两人搬动的金属烤箱,被丢入垃圾车。在不断旋转的夹铲作用下,它们瞬间消失,如同从未出现在世界上。

这个看似轻巧的镜头是影片的“题眼”——人类发明机构,意图通过管理冲突来消解冲突。在沃尔什领导下的波士顿,仿佛一切问题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规律性所消化。由于影片是在疫情期间完成制作,上映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一周前,影片中的“有序”和现实中的“无序”形成强烈对比。

2020年12月16日晚,广州纪录片节举办了《波士顿市政厅》中国首映场。由于是工作日的晚上,有人带着晚饭匆匆前来,有人戴着口罩正襟危坐,有人边看边做笔记,有人不时看看手机“怎么还没结束”,更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提前退场……

此情此景,与怀斯曼的电影并不违和——你怎么对待电影,怎么对待系统,怎么对待民主,它们也都会以相应的方式反哺你。

sc最后更新:2021-4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