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◆◇
这里罗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——GDT,国民总时间。
GDT 几乎不会波动,虽然国家在用开放二胎等方式增加这个总量。
再也没有什么行业边界了。一个咖啡馆和一个出版社,一个度假酒店和一款游戏,都是竞争对手。
每个行业都在争夺用户的时间。它不只是你“静默的伙伴”,它要的是你一部分的生命。
莫博士 - 美国科技界著名评论人:
刚刚卸载了一半APP,因为我用不到它们。
时间会变成商业的终极战场,每个行业都在这个战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里德·哈斯汀斯 - Netflix CEO
应书岭 - 游戏业大佬
◇◆◇
“好的产品用完即走。”这是张小龙神一般的言论,但其他APP并没有微信这样傲娇的资本。
现状是:支付宝成为了是一款“用完即走”的APP,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马云的焦虑,阿里也一直在努力引进社交元素。
支付宝推出“白领日记”、“校园日记”后,备受诟病,很快下线。
美图秀秀也是典型的“用完即走”的产品,虽然用户有10亿,活跃用户4亿,但依然不挣钱。
“我用完美图秀秀不走,难道是在不断提醒自己没那么好看吗?”
越来越多的消费者,在支付某样商品的时候,会考虑“时间成本”。
2016年的电影屏幕数相比2015年增长了33%,但相比之下票房的增长却非常微小。为什么这么多大佬冲入电影领域,收效却如此惨淡?
因为人们选择一部电影,意味着要支付3-4小时的整块时间,观众们越来越不敢尝试。
郑志昊 - 猫眼电影CEO
未来,没有好内容的电影厂商们,市场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。
这是值得所有行业警觉的现象,所有行业都要反思是否真的需要用户消费这么多时间吗?
由此引申出的观点是——
为消费者生产空间中他可以占有的东西,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趋于饱和。
罗胖说:围绕用户体验的商机,正在展开翅膀。
这种商业模式,不是优化消费者在空间里的比较优势,而是在优化消费者在时间里的自我感受。
他们会为一切让自己以及生命的某一个瞬间,突然能够变得美好一点而付钱。
在时间战场上,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展开争夺——帮用户省时间,或是帮用户花时间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