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美文]徐首红《家父徐老师》

赛事预告评论6.1K
  • 一直在心里,称自己的父亲为“家父”,一是因为父亲在全家人心中的分量,一是因为家在父亲心里的重要。
  • 父亲出生于浙西地区的一个偏远的小村庄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学生,这在祖祖辈辈务农的几千人的村子里,是极少见的。由于根正苗红,表现良好,毕业后分配到了省级重要部门工作,这在多少人眼中是个大好前程的开端。但当时,我的奶奶干农活的时候,不幸跌入到了十几米高的西坑,昏迷不醒。家里以及着手准备后事,可在父亲衣带不解日夜精心照料之下,硬是把奶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  • 父亲是独子,为了能就近照顾日渐衰弱的爷爷奶奶,毅然从省城调回家乡县城工作,同时还把我的户口放到了村子里,意在陪伴爷爷奶奶,好让老人安度晚年。而户口,在当时的年代中,对就业是极其重要的,后来因为参加工作的需要,父亲费了很大的周折,才把我的户口迁回县城。
  • 小时候,我一直把奶奶家视为自己的家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逢年过节,父亲总是从县城坐三个小时的船,再走上个把小时的路,把平时省吃俭用的东西挑回奶奶家。那个时候的我,甭提有多开心了。一见到父亲,总是跟在他身后问这问那——“广播里的叔叔阿姨,怎么不下来吃饭睡觉啊?”每当此时,父亲便开心地大笑,像是把一生的疲倦,全笑没了。
  • 每次父亲回会县城上班的时候,我都追着不放。去送他的时候,我总是跑在前面,父亲便偷偷地从小路乘近道坐船走了,我却还不知道。记得每次父亲回家,家里总是满满的人,热闹的很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父亲能用他学来的中医技术,给乡亲们扎耳针,那确实给不少人减轻了病痛。
  • 父亲从省城调回县城工作,一直从事教育事业。早期在学校工作,那时候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,父亲总是鼓励落选的考生继续复习,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,有好多学生都在他的鼓励之下,重新考上了大学,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,有的成了技术骨干,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。
  • 吃苦出生的父亲,对农村来的学生特别的关爱,经常问寒问暖,时常替他们炒个饭热个菜,提供寄信的邮票等等。父亲总是自然地做着这些,后来父亲又接管了自学考试工作,只要是年轻人,父亲就会劝说他们接受成人继续教育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家乡的自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,父亲还做了典型发言。那些受过父亲鼓励,从而取得学业成就的学生多年以后,也总是情不自禁的说起当年的徐老师。
  • 父亲,以老实人著称,在当地颇有声誉。他的处事一是一,二是二,公事公办,不徇私情。在读大学的时候,直系亲属探望,可获取学校免费的住宿。有一次,堂兄去看他,父亲如实报告,堂兄最终自己付费住宿,以致堂兄多年后提及此事,总是耿耿于怀,笑怪父亲,“就算没有实说,也没人知道啊。”
  • 父亲担任了单位的负责人以后,老实人办老实事,肩上的担子重了,他为此付出了更多,常常早出晚归。我的母亲,总是为他把饭菜热了又热,单位的同事们总在背后嘀咕父亲“铁公鸡”,要求额外发放一些福利的时候,总被父亲拒绝。在父亲的眼里,公家的财产是不能随便花的,同时也不允许我们开公家的用。父亲当年因孝道从省城调回县城工作,而我和弟弟先后从县城到了省城工作。
  • 父亲常给我们提起他读大学的时候,一外国政要曾对杭城有微词:“美丽的西湖,破烂的城市。”此话让父亲很是别扭。而我和弟弟的工作,在杭城的背街小巷工程工作中做出了贡献,又让父亲感到了欣慰。
  • 杭城在大家的努力下,越来越美。而当我穿行在风景如画的街景中,却独独不见了父亲的身影。每于此,心中总有丝丝郁结,不得释怀。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没有比这更令人痛心的事了,父亲一辈子总替别人想,而不愿意麻烦别人,在得了绝症,住院治疗的长长日子里,他一直尊重配合着所有的医生和护士,总是面有笑容,从没有显露一丝不耐烦和消极,因之得了“好病人”之称。
  • 在两年的治疗期间,他反而时常的安慰我们,叮嘱我们不要因为他的病影响了工作。由于体弱,父亲的病终于引发了多种并发症,所遭受的病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。可是,他却非常的顽强,从不叫痛,这一点,我和弟弟至今谈及也总是敬佩不已。
  • 父亲临走的那天晚上,他还怕我们留晚影响别床病人的休息,而催促我们早点回家。那天晚上,没有任何的预兆,父亲突然病发转危。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,父亲已经讲不出一句话了,最终父亲什么话也没有留下。
  • 家父离开我们已经有六年了,但他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,他的音容永远鲜活在我的脑海中。想到父亲,耳边总会响起学生们亲切地叫他“徐老师”的声音…
文章源自武享吧-https://www.hula8.net/upcoming/19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